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内容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现存只有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在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对天文、地理、节令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根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材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已之美,而生盗跖、庄蹻之邪。故有大路龙旂,羽盖垂緌,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弱緆罗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原文】

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①,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②,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材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已之美,而生盗跖、庄蹻之邪。故有大路龙旂③,羽盖垂緌④,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⑤、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⑥,弱緆罗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注释】

①自宂(rǒng)之兽:自相残杀的猛兽。

②羡:超过。

③大路:即大车。路:通“辂”。龙旂:画有龙纹交错的旗子。

④羽盖:用翠鸟的毛装饰的华盖。垂緌:下垂的緌章,装饰在旗子上,用来表明身份。

⑤穿窬(yú):在墙上挖洞,这里指入室行窃。拊(fǔ)楗:击断门闩,这里指行窃。

⑥诡文:奇异的花纹。

【翻译】

水聚集在一起便会产生互相吞食的鱼儿,土堆积成山则会产生互相伤残的猛兽,礼义的制定和施行则会产生伪善君子。尘土飞扬灰尘蒙脸却不想眯眼,过河涉水却不想沾湿衣裳,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古时候人们混沌幼稚分不清东南西北,外貌上表现不出羡慕的情感,言语诚实而不夸夸其谈。他们衣着朴素只求保暖,兵器迟钝无须开刃,歌谣直抒欢乐不用婉转修饰,哭泣只为表达悲哀故无须故意放声。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须用美物笼络感情,也不贪求得到什么。亲戚间不互相毁谤也不互相赞誉,朋友间不互相怨恨也不互相感恩。

但一到礼义产生,有了货物财产的价值观念后,这欺诈伪善就产生了,诋毁赞誉就纷纷兴起,怨恨感恩就并行世间。在这个时候便有了曾参、孝己的美名,也就产生了盗跖、庄蹻的邪行。所以是,有了绣龙、垂缨伞盖的大车和结驷连骑的马车,那必定就有翻越墙壁、撬门入室、掘墓盗宝的奸邪发生。有穿着奇彩锦绣细布轻绢的人,必定就有草鞋不整、粗衣烂衫的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高低互相倾斜、长短互相对照的道理,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