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内容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现存只有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在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对天文、地理、节令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根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斡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騵而服騊駼。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梁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坎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夫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原文】

汤、武圣主也①,而不能与越人乘斡舟而浮于江湖②。伊尹贤相也③,而不能与胡人骑騵而服騊駼④。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⑤。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梁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⑥,陆捕熊罴⑦,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⑧,擒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坎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夫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注释】

①汤、武: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武:周武王,周朝开国之君。

②斡舟:小船。

③伊尹:商汤相,辅佐汤灭夏桀。

④騵(yuán):黄马白腹曰騵。騊(táo)駼(tú):北方之野马。

⑤榛薄:榛:聚木。薄:深草。

⑥鼋(yuán)鼍(tuó):大鳖,鳄鱼。

⑦罴:熊类中形体最大的动物。

⑧鸣条: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

【翻译】

商汤、周武王是圣明的君主,但是习惯于陆地生活的他们却不能像南方越人那样乘小舟而游泛于江湖。伊尹是商汤时著名的贤相,但是却不能和北方胡人比赛骑马及驯服野马。孔子、墨翟是一代博学通达之人,但不能够像山里人那样自由自在出入草莽丛林、高山峻岭。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的智能对事物的认知和驾御,是肤浅的;想以个人的有限智能光照四海、施震海内、保护四方,而不按照道的规律,只凭一己之能,那么他离走投无路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此光凭着智慧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夏桀算得上勇武有力,能徒手折断骨角、拉直铁钩、把生铁扭成绞索、歙合金属,推移大的牺尊,下水能杀死鼋鼍、在陆上能捕捉熊罴。然而商汤率兵车三百辆,把夏桀围困在鸣条,在南巢将他活捉。由此看来,凭恃个人的勇力是保不住天下的。光凭个人的智慧不足以治国,单靠个人的勇力不能够成为强人,那么依靠个人的才力不能完成重任,也是很明显的。但反过来说,作为统治人民的国君,不出朝廷却能知道天下大事,这是因为他能以身边的事物推知其他事物,以身边的人推知其他人,这就是说积集体力量、聚集体智慧,所以能战无不胜,事无不成。在浅井里生长不出鼋鼍来,就因为它们太狭小的缘故;庭园中长不出参天大树,就在于环境太狭隘的缘故。一个人举重鼎,力气小而举不起,但等到众人合力将鼎举起移开,就不一定要等待大力士来完成了。所以千人之中必有栋梁之材,万人聚集没有办不成的事。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