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开始的时候,也有未曾“开始”的时候,更有尚未有那“未曾开始”的时候。宇宙包含着“有”,也包含着“无”,也存在着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更包括尚未有那“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所谓有开始的时候,是指产生生命的物质正在积聚盈满不过还未迸发开来,如同新芽萌发还没有长出清晰的形态,蠢蠢蠕动,将要生成但是还没有成...
宇宙中所谓的“有”,是指这时万物开始繁茂生长、错落杂乱,植物分出根茎枝叶,青翠斑斓、郁郁葱葱、花儿鲜丽,动物昆虫蠉飞爬行,禽兽用脚行走,用嘴呼吸,这些都可以触摸感觉得到,并可以数量计算。所谓存在着“无”,是指这时的宇宙空间,看不见它的具体形状,听不到它的声音,触摸不到它的形体,很难望见它的尽头,广大无边,浩浩瀚瀚,难以用仪...
大自然用形体负载我,用生存使我劳苦,用年老让我清闲,用死亡让我安息。羡慕我活着和羡慕我死去的原因是一样的。把船隐藏在山谷中,把大山隐藏在深沼中,人们便以为它是足够牢固隐蔽了。虽然如此,深夜时有大力士背着它很快逃走了,而睡觉的人并不知道,可见事物还是会丢失的。假如把天下万物藏在天下这个大库房里面,那么便没有办法使它的形体亡失...
水到冬天就凝结成冰,冰到春天又融化成水,水和冰的相互转化,好像是绕圈转,谁有闲工夫去弄清楚它们的苦和乐呢?所以形体遭受寒暑燥湿之类侵害而受伤的人,身形枯衰但精神健盛;精神遭受喜怒思虑折磨而受伤的人,精神被耗尽但身体还是健全的。因此,疲惫之马死后,剥宰它时就像枯木;健壮之狗死后,割宰后它的肉还有光泽。所以受伤夭折而死的人,他...
古代的人处在混沌愚昧的环境之中,精神气志不飘散在外面,万物恬淡而安静,彗星及北斗虽然时常出现,但从不造成人间的灾害。这个时期,民众肆意而行、自由自在,也不分东和西;一边咀嚼着食物,一边拍打着肚皮游荡嬉戏玩耍;大家一起沐浴着苍天所赋的和气,享受着大地所赐的恩德;没有因为巧诈和是非引起怨恨,天下浩荡兴盛,这就叫作“大治”。这时...
鱼类处江湖中而互相遗忘,人在获得道术之时也会忘却一切。古代的得道之人,立身于天地的根本,享受中和之气,优游自得,持抱至德,受到和气的熏陶,而万物也自行得以成熟,谁又肯去干预造作人间之事,让外界事物来扰乱自己的本性和生命?
道是有一定的条理秩序的,要是把握住这浑然一体之道,就能贯通千枝万叶。所以只要有了“道”,尊贵的人可以用它来行使指令,低下的人可以用它忘记卑贱,贫穷的人用它来成就事业,困厄的人因为它拥有处理危难的能力。严寒来临,霜雪铺地,这才能看出松柏的茂盛不凋;处境困难,面临危险,利害关系呈现眼前,这时才能看出圣人不会抛开道德。因此,头顶...
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参与人际关系,从社会风气中上下谋取利益,来探索事物微小变化的人,尚可以放松心志,如愿以偿,并能满足其欲望。更何况那些心怀远大志向,忘记了自己的肝胆,遗忘自己的耳目,独自遨游于没有边际的地方,不与具体事物相混杂,内心只依靠在无形的境地,而和天地自然相融合的人呢?这种人熄灭他们的聪明,怀抱质朴,视个人利害如...
富贵、贫贱对自己来说,就像春风从身边刮过一样;诋毁、赞誉对自己来说,就像蚊虻叮一下而已。持守着洁白之行而不会变黑,品行纯洁而不杂糅,身处黑暗的地方而不会感到昏暗,顺从自然而不会毁败;孟门、终隆这样的高山阻挡不住,只有掌握了道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急流、深潭、吕梁这样的旋流,不能使他停滞,太行、石涧、飞狐、句望这样的险隘,不...
因此,与圣人相处,家居贫寒之士会忘掉自身的贫寒,王公贵族会看轻自身拥有的富贵而以卑贱为乐,勇武之人会减弱锐气,贪婪之人会消除欲望。得道的真人,静坐而不去教训别人、立而不发议论,但可以使那些空手去学习的人会满载而归,他不必说话就能使他人感受到祥和的气氛。所以最高的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像龙或蛇那样,盈缩卷舒,随时顺势变...
那些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六合所包容的、阴阳二气所孕育的、雨露所滋润的、道德所扶持的,全都产生于一个根源——天地,并共通着和谐之气。所以槐树与榆树、橘树与柚树,可以结合起来成为兄弟,有苗族和三危族可以相通而成为一族。眼看着天鹅飞翔,耳中听着琴瑟之音,而心思却飞到了雁门关一带。人的精神可以飞散到各处,甚至一下子能够飞越...
现在冶炼工匠在铸造器物的时候,金属在熔炉中翻滚熔化,也必定会有熔液翻腾流溢出来,溅落到地下,凝固后也有些和某种器物形状相似,这些器物虽然会有点小用处,然而不可能像周王室的九鼎那样贵重,又何况同有标准的形物相比呢?它和道就相距的更远了。世上万物如同树枝一样布散伸展,各种事物就像茎叶枝条一样繁衍枝蔓,其实都是出自一个根源而变化...
善于射箭的人,有一定的标准作为法度,就像工匠有圆规直尺作为限定一样,他们都是借助一定的尺度标准最终达到了技艺神妙的境界的。然而善于造车的奚仲却不能像逢蒙那样善射,善御的造父也不能像伯乐那样会相马,这就说明他们只懂得一个方面并不能做到各方面兼通。
现在用涅矿石做黑色染料,染出的颜色比涅矿石更黑;用蓼蓝做蓝色染料,染出的颜色比蓝色更蓝。黑染料已不是涅矿石,蓝染料也已不是蓼蓝,即便再遇到涅矿石和蓼蓝也不可能变回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知道它们经过转化而变得更加稀薄了。何况那些不曾经过涅矿石、蓼蓝染化的情况呢!它们这些变化,即使雕刻在金石上,书写在竹帛上,也很难说得清楚。...
因此有道德的人会把精神寄托在心中,而归向到万物开始的时候。这种境界,虽然看上去幽冥昏暗,听上去寂静虚无;但就是在这幽冥昏暗中能看到光明,在寂静虚无中能听到声音。他的“用”在于“不用”,而正因为“不用”才能“用”;他的“知”在于“不知”,也正因为“不知”然后能“知”。上天的位置如果不确定,日月便无法运行,大地如果不确定位置,...
现在积聚恩德、增加财物,厚施恩爱,用声誉和荣耀去怜爱抚育百姓,使他们欣喜地珍爱自己的生命,这是仁的表现。建立丰功伟绩,树立显赫名望,确立君臣关系,端正上下之礼,明确亲疏远近,规定贵贱等级,挽救危难的国家,恢复灭绝的朝代,决断纷乱治理忧烦,振兴被毁的宗庙,择立绝后者的继承人,这就叫“义”;关闭人的九窍,隐藏起心志,抛弃智巧,...
百围粗的大树,砍断制成酒器,用雕刀加以刻镂,涂上青黄相间的颜色,刻上鲜艳华美的花纹,配上龙蛇虎豹的图案。现在拿一段被扔弃在水沟中的木头与这被雕刻华丽的牺樽相比,尽管美丑相去甚远,但两段木头都已失去了树木的质朴本性则是相同的。由此可见,精神流失的人就会表现为言不由衷,道德放纵的人就会表现为行为虚伪;至精至诚的精神一旦从心中流...
所以圣人注重内在修养,不注重用仁义来装饰外表;不去关心耳目适宜于何种声色,而只求心灵游弋在精神和谐的环境之中。这样他可以下探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四方上下、贯通天下万物。这些就是圣德之人的行为表现。至于说真人,他们游荡在最空虚的地方,而往来于什么都不存在的境地;他骑着蜚廉神兽,带着敦圄侍从,驰骋于世俗之外,休闲在宇宙之中,让...
过度劳碌心志而扰乱自己的精神,费尽心思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些都会耗损人的精神元气而使精神离开了人的身心。所以,受冻的人希望借助于衣服来使自己温暖,而中暑的人则希望秋天的凉风赶紧到来。体内有病者,必定会在气色上有所体现。秦皮可以治疗角膜翳,蜗牛唾液能治疗白内障,这些均是治疗眼疾的良药,但如果无缘无故使用一定会伤害人的眼睛。当人...
在道德最纯的时代,人们酣睡在混沌无涯的境界之中,自由遨游在广阔无垠的地方,扶持天地而抛弃万物,他们以日出作钟,飘浮在没有疆域的地方。因此圣人呼吸阴阳二气,广大百姓没有不仰慕他的美德而内心和顺的。那时,没有人去刻意治理引导,但人和万物都顺应自然本性悄然形成,自然生长,浑浑然然,纯粹质朴的道德并没有散失,广大无边又浑然一体,世...
等到世道开始衰败,到伏羲氏统治时,道德仍然很淳厚,蕴含的道德和和气布施很广,但人们的智慧开始萌发产生,似乎若有所知,并开始失去童稚朦胧之心,观察起天地间的各种事物。所以道德杂乱烦多而不专一。
到了神农、黄帝时代,他们已经偏离了道的根本,贯通天地,遵循自然法则,掌握阴阳变化,调和阴阳刚柔,分解联贯,让世间万物都有秩序条理。这样百姓无不张目直视,无不踮脚仰视聆听君主命令,仰头察看君王脸色。所以神农、黄帝虽然能治理好天下,但却不能够做到和谐自然。
到了昆吾、夏后时代,人们的嗜好欲望受到外界的诱惑,聪明才智也受到外界引诱,因而性命便失去了其天然本性和赖以存在的根本。到了周王朝衰亡时期,敦厚淳朴的本性散失了,办事行为背离道德偏离德性,因而奸巧狡诈也随之产生。周朝的衰败使王道被废弛,墨、儒两家开始宣传标榜起自己的学说来,招聚门徒争论是非。这时便运用广博的知识而模仿圣人,用...
因此圣人学习,是想要人的性情返归到最初的质朴状态,让心神能在无情无欲的境界中遨游;通达知命的人学习,是想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并在寂静淡漠中觉醒。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拔去德性,扰乱心胸,损伤耳目,老是纠结于追求事物的微小利益,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这种事情是我感到羞愧而不屑...
水的本性清澈纯净,泥土掺入使它混浊;人的天性安寂宁静,嗜欲搅乱使它不安。人的天生本性是耳能听声、目能观色、口尝滋味、鼻闻气味、肌肤感受寒暑,这些天性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的人神志清醒,有的人不免痴狂?这是因为制约他们的精神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所以说精神是智慧的渊源,这渊源清静,智慧就可明察;而智慧却是心灵的城府,智慧公正不诈...
镜子明净,灰尘就不会玷污它,精神内守,嗜欲也就难以搅乱它。如果精神心志超越散逸到身心之外,再去想法让它复归回来,这种做法则等于是舍本逐末。外形与内心不能配合,却想同外物交接,实际上是遮蔽住了内心的聪明,却想从耳目那里求得智慧,这就是抛弃了光明之道而走向黑暗,这叫失道。人心向往哪里,精神也会跟着跑去;反之,如果心志返回虚静的...
圣人能够于道相通,通晓万物变化之理,因而贪婪之心便被排斥在外了。孔子、墨子的弟子们都拿仁义的道理来教导人,虽然这样自身却免不了疲困。他们自身都不能实行仁义,更何况他们所教导的世人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学说只重视外部。以细枝末节去谋求根本,即使像许由这样的高洁之士都办不到,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如果真能通达性命的情理,...
静漠恬淡是用以养性的;和愉虚无是用以养德的。外物不扰乱内心,那么性情便能得到适宜的居所;性情保持平和,那么德就有安处的位置。人能够养性以处世,怀德以享天年,这样就可以说能够体察天道了。像这样的话,人的血脉就不会有郁积阻滞,五脏就不会受病气侵入,祸福也不能扰乱,毁誉也不能玷污,所以能够到达最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如果不是处在一...
今天有植树育林者,给树苗灌上足够的水,并培上肥沃的土,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培育,却有十个人去毁林拔树,那必定是连一枝新芽都保不住的,更何况举国上下一起来砍伐它呢?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活得长久些,但哪能做得到?现在把一盆水放在庭院里,用一整天时间来让它澄清,清澈度还不足以照清眉睫毛,而要使它变浑浊,只需轻轻搅动一下,就浑浊得连盆...
在古代德政最好的时代,商人在方便的地方设置店铺做生意,农夫以耕种为乐,大夫安心职责,而隐士则注意修养他的道德。在这个时候,风雨不摧毁万物,草木也不会夭折;九鼎国宝分外厚重,珠玉格外光泽;洛水里出现《丹书》,黄河里出了《绿图》。因此这时的许由、方回、善卷、披衣,这些贤达之士能够实现他们的道德志向。为什么呢?因为一国君主怀有让...
到了夏桀、殷纣王统治的时代,他们烧死活人,杀死劝谏者,设造炮烙、铸造铜柱之类的刑具,剖开贤人比干的五脏,割掉才能之士的脚骨,将鬼侯奉献的女儿剁成肉酱,砍碎梅伯的骨骸。在这个时候,峣山崩塌了,渭水、泾水和汧水枯涸了,飞鸟折羽,走兽断腿。这个时候难道没有圣贤者出现吗?当然不是了,只是这些圣贤者没有碰上好世道来实现他们的主张罢了...
历阳国的都城,一个晚上陷落成为湖泊,使勇敢、智慧和老弱、胆怯、不肖的人一样落得葬身湖底的命运;同样,在高高的巫山上放起火,这其中珍贵的膏夏、紫芝和低贱的萧、艾一起死亡。所以说黄河里的鱼无法做到眼睛明亮,寒霜降临禾苗不能按时发育,这都是由它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因此,世道圣明,愚奸者也不能独个儿搞乱社会;反之世道混乱,明智者也...